施用毒品行為之探討(2)

發佈日期:2011/5/8
內  容: 成癮者施用行為理論與調查分析
生物學家Pavlov提出「增強理論」,認為「行為」受個體內在「痛苦與快樂」所控制,個體因受外界物質的刺激引發行為的增加,稱增強(Reinforcement);反之,造成行為的減少稱「懲罰」。個體施用毒品後一旦感覺到欣快感或能解除渴癮的痛苦,行為人即會一再重復施用毒品的行為,這過程可能為正面或反面的增強作用。
該監毒品犯出獄所後難戒原因,施測結果顯示如圖二所示: (1)「受朋友影響」而再施用者有652人,占78.6% 。 (2) 「追求快感」而再施用者有64人,占7.7%。 (3) 「毒癮難耐」而再施用者有57人,占6.9%。(4)「感人生無望」而再施用者(人生消極)有26人,占3.1%。 (5)其他:如工作需要、心情不好等有30人。
依施測結果顯示,毒品施用者經機構性矯治出獄後,無法戒除毒品而再施用,行為人的周遭環境是主要影響因素,尤其是施毒者的同儕及該結構化的生活型態,因為他們有很緊密的「毒」副文化繫屬,是一種難分難離的共同利益關係,他們的生活型態及範圍是非常封閉的,是一群社會邊緣次團體。而所謂「朋友影響」的因素,亦可解釋行為人本身自我控制能力薄弱,信心不足,價值觀扭曲而容易受他人影響。同時,毒品犯有「合理化」行為的心理特質,吸毒是受朋友影響的,責任不在自己之心態。另外,「追求快感」與「毒癮難耐」分別僅占7.7%與6.9%,以「增強理論」可詮釋之。

轉載自〈毒品犯成癮模式探討與矯治對策〉,《矯正月刊》。第188期。

回上一頁